上元侍宴①
苏轼
淡月疏星绕建章,②仙风吹下御炉香。③
侍臣鹄立通明殿,④一朵红云捧玉皇。⑤
【注释】
①上元:旧历
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。侍(shì示)
一旧时称陪在尊长旁边。宴(yàn燕):宴会,以酒肉款待
宾客。②绕:环绕。建章:宫名。这句说,在天快亮朝
拜天子的时候,淡淡的月色,稀疏的星儿,映照着瑰丽堂皇的建章宫。
③仙风:此处可作"微风"解。御(yù预)炉:皇帝用的香
炉。这句说,微风把金炉中的香气吹送出去。④鹄(hú胡):天
鹅。鹄立,天鹅站立时,其身很正,这里用以形容全身笔直地站着。
通明殿:宫殿名。这句说。臣子们象天鹅一样,笔直地肃立在通明殿
里。⑤玉皇:传说中天上的帝王。这句说,群臣肃立在皇帝面前,
就象红云簇拥着九天上的玉皇一般。
【解说】
皇帝在宫中赐宴,苏轼得邀侍陪。这首诗是写侍
宴时的情景。在诗中,作者除了用"仙风"、"鹄立"等词
语外,还把皇帝比作"玉皇",这都是对封建帝王的恭维。
但是我们从反面也可以看到,在封建社会里,君臣之间的等
级是很分明的,帝王的生活也非常豪奢。
立春偶成
张栻
律回①岁晚冰霜少,春到人间草木知。
便觉眼前生意②满,东风吹水绿参差③。
【注释】
①律回:古代测验气候变化时断竹为筒,储以芦灰,
到了某个节气则管内芦灰飞动以识节候。相传黄帝令伶伦断
竹为筒,以候十二月之气,配合音乐(故曰律),将二十四
节分为阳(奇数)六律,阴(偶数)六吕。六律分别命名
为:黄钟、太簇、姑洗、蕤(ruí)宾、夷则、无射(yì)。
六吕分别命名为:大吕、夹钟、仲吕、林钟、南吕、应钟。
立春之日大吕已结束,太簇刚开始,阴极阳生,故称之为律
回。
②生意:生机、生气。
③参差(cī):形容风吹绿水如阶石,如鱼鳞,微波
相接之状。
【解说】
张栻,字敬甫,号南轩,宋代人。
立春是阳气回苏的开头,也是一年的最后月份。立春以后
天气逐渐暖和,所以说"冰霜少"。这时冬眠的蛰虫将要苏
醒,草木将要萌发抽芽,所以说"草木知"。人们也不再有
瑟缩寂寞的感觉,而是生机充沛了,你看东风吹在水面上,
波光粼粼,"清且涟漪",一浪接着一浪,多么自如舒畅
啊。
诗人从立春这个节日"阴极阳生"的特点,命意也不过
说"一阳复始,万象更新"。但诗人在内容上略加提炼,在
表达上以"春才到便觉得…"的"夸饰"手法,预示春浓的
景象,以显示作者对春天的渴望,对春天美景的爱好,使人
默默地意会到,诗人所热情歌颂的是:只要有积极的因素,
便会有积极的反应。因而全诗以"律回"为契机。律一回,
就冰霜少,则春天的温煦可知;以拟人化的手法,写了草木
知春归的名句,比之"春江水暖鸭先知"的名句,有异曲同
工之妙。读者从中似乎看见了茸茸芳草,碧烟轻浮,千红孕
苞,鹅鸭戏于晴江,好鸟翔于佳木,一定会浮想联翩,感到
春意盎然,所以说"生意满"。结句以绿波荡漾,把视野引
入水天相接的境界,悠然自得而又有无穷遐想。以景结,而
余味无穷。
打球图
晁说之
阊阖千门万户开,三郎沉醉打球回。①
九龄已老韩休死,无复明朝谏疏来。②
【注释】
①阊阖(ghé昌河):皇宫的正门。三郎:唐
玄宗(李隆基)的小名。沉醉:即醉沉沉。这两句说,皇宫里一层
层的门户都打开了,那个已经喝得大醉的唐明皇从外面打球回来了。
②谏(jiàn箭):古时候臣子规劝帝王,叫谏,疏(shù数):封建
时代臣子向皇帝进言的文书叫奏疏。疏,也念阴平,但在这里念去声。
九龄:即张九龄
。他和韩休都是唐玄宗时的贤明宰相,均以敢于直
言极谏著称。这两句说。张九龄已经年老退休,韩休又因病死去,因
为再没有直言敢谏的奏章呈上来,唐玄宗就可以肆无忌惮了。
【解说】
晁说之,宋朝诗人。济州钜野(今山东省巨野县)人。工诗善画,通六经,尤精易学。
官终徽猷阁待制。著有《景迁生集》、《儒言》、《晁氏客语》等。
作者看了唐明皇(玄宗李隆基)打球图以后,为
了抒发自己的感受便写了这首诗。诗中的大意是写唐明皇淫
佚无度,整日过着以打球饮酒为乐的生活,结果远离了正直
敢谏的老臣,以致酿成后来的安史之乱。作者似乎是在借唐
明皇的惨痛教训来讽喻北宋的最高统治者,希望他们以此作
为鉴戒,以免重蹈前朝的覆辙。
清平调①词
李白
云想②衣裳花想容,
春风拂槛③露华④浓。
若非群玉山⑤头见,
会向瑶台⑥月下逢。
【注释】
①清平调:据《乐府》《清平调》曲律而填写新歌
词。
②想:此处意思是想象。
③槛(jiàn):栏杆。
④露华:此指带露的牡丹花。
⑤群玉山:山名。****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多玉
石,故名群玉山(据神话、《山海经》及《穆天子传》)。
⑥瑶台:传说中西王母的宫殿。瑶,美玉。
【解说】
李白,字太白,世称之为谪仙,青莲居士,唐代伟大诗
人。李白天姿俊爽,诗才飘逸(浪漫主义风格),想象奔
放,有"诗仙"之称,杜甫也称赞他"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
不群。清新庾开府,俊逸鲍参军。”荆公评李白诗为:“清
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"。
这首诗是李白赞美杨玉环(贵妃)的美丽的诗。《太真
外传》说:开元间,宫中喜种牡丹,唐玄宗诏令把名贵品种移
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。一个傍晚,牡丹盛开,玄宗与杨贵
妃同往观赏,宫廷歌手李龟年领一班"梨园子弟"正准备奏
乐歌舞。玄宗说:“赏名花,对妃子,焉用旧乐辞为?”立
刻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翰林学士李白撰新词。当时李白喝醉
了酒,听说之后,提笔写了《清平调》词三首,玄宗看了很
欣赏。这里选的是三首中的第一首,单从这一首看,诗是没
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的(但三首是整体、每首只是一个段落,
李白的本意在第三首),它的表现手法有可以借鉴之处。
诗的主题是:“赏名花,对妃子",贵妃象仙子一样的美。
诗的艺术构思是很巧妙的,把花与妃子比为浑然一体,使主
题单一化,然后铺叙,这样不管分写、总写、笔墨就容易集
中。前二句分写人和花,分中有合;后二句合写,虚写,虚
中见实,利用人们对仙子总是美的印象,从联想中想见妃子
的美。
有人说:第一个把花比做美人的是天才,第二个是庸
材,第三个便是蠢材。对缺乏创造力的作品,这个意见无疑是
对的,但也要看作品的具体情况而定。这首诗使花与人浑为一
体,应景切题。而作者塑造的形象是面对真的美人,真的名
花。古人说画鬼容易,画犬马难,这又是一个难题,但诗人
牵合钩勒,挥毫自如,从衣著写起,而衣著写又避开头背腰
裙翠羽明珰,而从美貌如仙的"仙"字着笔,故"云想衣
裳"则可想见其"风吹仙袂飘飘举,犹似霓裳羽衣舞"的女袅
娜娉婷的娇姿,"花想容"则想见其"雪肤玉貌"的面容。
第二句"春风拂槛"四字,不仅切时,并且显示"清平"的承平
气氛,接写"露华浓",带露的牡丹,不仅写出了花的丰
韵,更写了贵妃的丰姿,所以是分中有合。这样丰姿飘逸的
美女,自然只有仙子才配称,后二句以"群玉山"、"瑶
台"显其华贵雍容气象,再以"月下逢"示其恍惚迷离之
境,便把贵妃这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,绰约多姿,好象站
在我们的面前一样。据说:杨贵妃读了这几首诗起初也很欣
赏,后来,高力士为了报复李白,指着诗的第二章最末二句
对杨贵妃说:“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",李白
把你比作汉代被人咒骂的皇妃赵飞燕,你还赞赏他。杨贵妃
从此便对李白忌恨排挤,以致后来使李白被唐明皇"赐金放
还",离开了长安。我们认为高力士倒实说了李白诗的讽刺之
意,只不过他用心叵测罢了。现将原诗第二,三两章抄在下
面,再说说我们的意见。
其二:
“一枝浓艳露凝香,云雨巫山枉断肠。借问汉宫谁得
似。可怜飞燕倚新妆。”
其三:
“名花倾国两相欢,常得君王带笑看。解释春风无限
恨,沉香亭北倚栏杆。”
诗人于第一首极力写贵妃的美,紧接着第二首就提出飞
燕的故事,第三首一开头就喊出"倾国"这一触目惊心的字
眼,"倾城"二字用以代表美女,出于汉李延年,"北方有
佳人,遗世而独立,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,宁不知倾城
与倾国,佳人难再得"。这里用意"双关",既代美女又暗
示沉湎女色是使**衰败的恶德,诗人不敢直说啊。而且古
代写诗都讲求婉而多讽,才能言者无罪。
本来这组诗是昏庸腐朽的唐玄宗要李白充当池的御用文
人的典型记录。李白在长安,虽然受到唐玄宗的礼遇,但并
未得到重用,他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,反而要委身事君,违
心地填写这些吹捧赞誉皇家的庸俗之辞。不过即使如此,李白也暗暗地刺了明皇、贵妃一下。
绝句
杜甫
两个黄鹂①鸣翠柳,一行白鹭②上青天。
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③。
【注释】
①黄鹂:黄莺。
②白鹭:水鸟之一种。
③万里船:本写江边可远航万里的船。因杜甫当时住
在四川成都万里桥边,万里桥为诸葛亮送费祎(yī)出使东吴
的地方。当时诸葛亮曾对费祎书有:“万里之行,发轫于此"
的话,故解"万里船"这句诗常牵涉到万里桥。
【解说】
杜甫,字子美,唐京兆杜陵人。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
员外郎,世又呼之为杜工部,杜拾遗(以官名、地名作为人的
名字,表示对人的尊敬,杜甫是杜陵人,又叫他杜少陵),
他享有"诗史"、"诗圣"的荣誉。他同李白齐名,是我国
唐代两位不同风格的大诗人。
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,今人推荐的文章不少,古人也同样
称赞,它在艺术上确有很多特色。陵阳称赞说"黄鹂",
“白鹭"之句,极尽写物之工。朱熹(晦庵)亦谓"自秦州
入蜀诸诗,分明如画"(《诗人玉屑》卷十四)。这首诗以
素描见画工之妙,不独一、二句"极写物之工",三、四
句也构思精致。全诗四句,每一句是一幅图画,构成两个对
鸣,而且总起来又是脉络贯通、错落有致的画卷。两个黄鹂
鸣于翠柳之间,使我们如置身浓荫之中,看那黄鹂在柳枝间
穿来穿去,也好象听到黄鹂清脆的叫声。这是平视近景。再
放眼长空,白鹭成行。从漠漠的水田飞向蓝天,水光云影,
地天空旷,给人以宽广辽阔、任意翱翔的感觉。再环顾四
周,则西山绵亘,**起伏,白雪皑皑;从窗中望去,成了
一幅自然的"西山积雪图",这又是远望。俯瞰锦江,则烟
波萦带,巨舟停岸,待到巴蜀雪消,一篙春水便可直通东
吴,真是"万里之行,发轫于此"了。这二句于静穆之中给人
以悠然遐想。四句都写景,而有层次,有远近、疏密、上
下、高低的不同,而且五色交错,黄翠白绿,众彩纷纭,形象
鲜明活泼,做到了多样统一,分而不散。这四幅画以景写
人。勾画出诗人内心的恬静闲适。
这首诗是诗人自秦中入蜀以后的作品。安史之乱,诗人身
陷贼中。逃出长安后,备极艰辛才到了四川,丧乱之余,营
建草堂以栖身。此时能处于这样的环境,就倍觉可贵,故其
闲适之情,恬然自得之心,是一个忧时老人的暂时宁静心
情,有当时历史的影子,迥然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闲情逸致,
联系诗人的身世来读这首诗,更能理觞诗的境界和诗的价值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