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章 千家诗12(2 / 2)

🎁美女直播

开。雉尾:即雉尾扇,集雉尾制成,极美丽。每月旧历初一、十

五两日,皇帝受朝于宣政殿,坐定后宫扇才开启,谓"开宫扇"。这

句说,君主受朝时,雉尾扇象彩云似的慢慢分开。⑥龙鳞:皇帝

礼服上绣的龙纹。圣颜:天子容颜。唐时上朝很早,待到日出方

才看得清天子的面貌。这句说,等到日出照刮皇帝的礼服,不但龙纹

光辉夺目,而且皇帝容貌也映得清清楚楚。⑦一卧:此处有一蹶

不振的含义。沧江:巫峡,泛指杜甫当时所居住的夔州。岁晚

:指深秋,但也暗指暮年。杜甫四十六岁时为左拾遗,唐大历元年

(766)到夔州,写这诗时已五十五岁,故说"惊岁晚"。这句说,我

移居夔州,已是暮年晚岁。⑧几回:有多少回。青琐:泛指

宫门。古时宫门上都刻有连环形图案,并涂上青色,故曰"青琐"。

点:传点。朝班:臣子朝见,按官职大小,排列得很有次序,

故曰"朝班"。这句说,由于年纪老了,又漂泊于夔州,虽然时时关

心朝事,可是,至今回忆起来,在那青琐宫门曾有几回得点过朝班

呀?!

【解说】

这是《秋兴》第五首。诗人通过回忆的方法,

运用浓墨和大笔,在前六句中从不同的事物和角度,极力勾

勒,描绘,渲染或烘托长安宫阙的巍峨瑰丽,以及早朝时宸

仪的肃穆,末后两句笔锋一转,诗人从回忆故园长安回到眼

前现实——独卧沧江,客旅异乡,暮年晚岁,身世落泊,怎

能不愁肠百结呢!

其七

昆明池水汉时功,武帝旌旗在眼中。①

织女机丝虚夜月,②石鲸鳞甲动秋风。③

波漂菰米沉云黑,④露冷莲房坠粉红。⑤

关塞极天惟鸟道,江湖满地一渔翁。⑥

【注释】

①昆明池:汉武帝元狩三年(公元前120年)开

凿于故长安西南,当时曾用来演习水战。汉时功:这是诗人痛

惜唐朝当时不修武备,以致有"安史之乱",造成京都沦丧,有愧于

前代,因而发出的赞美的话。在眼中:社甫当时虽在夔州,但昆

明池的一切犹历历在目,并且追忆起汉武帝来,所以说"武帝旌旗在

眼中"。这两句说,昆明池是汉武帝所凿成,他当时检阅水战演习,

旌旗招展的情景.其象历历在目。②织女:曹毗(pí皮)《志

怪》:“昆明池作二石人.东西相望,象牵牛织女。”虚夜月:

意思是说,夜里月色虽明亮,但织女不织布,等于虚度夜月。这句

说,月亮虽明,织女却没有织布,虚度了夜月。③石鲸:((西京

杂记》:“昆明池刻石为鲸鱼,长三丈,每至雷雨,常鸣吼,鳍尾皆

动。”这句说,阵阵秋风吹来,石鲸的鳞甲好似在闪动。④菰(gū孤)

米:俗叫茭白,多年水生的宿根草本,秋天结实,可以煮来吃。

沉云黑:是说菰米繁殖茂盛。如张籍诗:“家家桑麻满地黑。”这

句说,菰米在水面上漂浮,象沉沉的黑云一样。⑤莲房:即莲

蓬。这句说,到了白露季节,莲房红色的花蕊已凋落。⑥关塞:

指巫山,亦指夔州。极天:指天的极高处。惟鸟道:形容山

蜂高竣险要,只有鸟可以飞过。江湖满地:到处漂泊的意思。这

两句说,这里山峰险峻,只有鸟可以飞过,我的处境就象渔翁一样,

漂泊在渺茫无边的江湖中。

【解说】

这是《秋兴》第七首。这首诗是"借汉言唐",

作者通过对长安昆明池的回忆,来抒发对京都长安的思念。

首联从昆明池的历史写起,极力赞叹汉武帝,颔联写昆明池

边的景物,颈联接着写池中的景物,结联写从回忆中的昆明

池回到自己的现实处境。这首诗的布局和构思和前一首有很

多相似的地方,即都在前面着力描写长安的事物,借以衬托

现实处境的悲凉。诗人在结联中说,现在身处夔州,到处是

危关险隘,只有鸟道可通,虽有心为国,但是欲回故园(长

安)不得,正象江湖中到处漂泊的渔翁一样,如此处境,怎

能不令人忧郁悲伤?

长安秋望

赵嘏

云物凄清拂曙流,汉家

宫阙动高秋。①

残星几点雁横塞,长笛一声人倚楼。②

紫艳半开篱菊静,红衣落尽渚莲愁。③

鲈鱼正美不归去,空戴南冠学楚囚。④

【注释】

①云物:景物。凄清:静寂冷清。拂:拂

晓。流:流动,这里作"照射"解。动:浮动。高秋:

这里指深秋。这两句说,在晨曦照射下的景物,一片冷寂凄清,朝延

的宫阙到处呈现出深秋的景象。②残星:天将晓时,星星逐步隐

没。横:渡,越过。人:指吹笛的人。这两句说,天上还挂

着残星,那塞北的大雁正在向南飞去;远处高楼上,不知是谁在吹

着笛子,断断续续传来了曲调声。③篱:竹篱。渚(zhǔ主)

:水中的小洲。这里泛指水池。这两句说,篱边的菊花静寂地半开

着紫色的花朵;池中的红莲花,已经凋谢了,象在发愁的样子。④鲈

鱼一西晋时张翰在洛阳做官,因秋风起想念家乡鲈鱼的美味,便弃

官归去,后来称思乡为鲈鱼之思。南冠:楚冠。楚囚:战国

时,楚人钟仪被晋**队俘获,晋王问:“戴南冠被拘囚的是谁?”

有人答:“是楚囚。”后人因以南冠指代囚徒。这里是诗人以楚囚自

喻。这两句说,我整日思念家乡,正象钟仪那样,远离故里空作楚囚。

【解说】

诗的题目中说是"秋望",其实是望中伤秋。

前面六句写在楼上望见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,后两句写乡

思。全诗流露出一种冷清、孤寂、忧郁的伤感情绪。

新秋

杜甫

火云犹未敛奇峰,欹枕初惊一叶风①。

几处园林萧瑟里,谁家砧杵寂寥中。

蝉声断续悲残月,萤焰高低照暮空。

赋就金门②期再献,夜深搔首叹飞蓬③。

【注释】

①一叶风:见七绝《立秋》一诗注。

②金门:金马门。汉宫廷中的一道门。司马相如曾经

在这里向武帝献赋以求任用。

③飞蓬:蓬蒿衰草秋来随风飘转的意思,后人有很多

用法。《诗经》"自伯之东,首如飞蓬力,这是说对丈夫的

忠诚,自从你(伯)到东方去了以后,我头也不梳,象乱茅

草一蓬。也有用作落魄不得志的,随风如转蓬,就是这类用

法。此句的意思是说发如飞蓬,比喻弃逐迟暮不得志的意

思。

【解说】

“奇峰"二字写尽夏云,用一"火"字为下句作陪衬,

表明秋虽来而暑未消。”欹枕",欹(qī),歪斜一边,夏末

人倦之态;一叶风,又觉与夏天不同。夏去于无声,秋来于

不觉,感凉风而猛觉物候的变化,故曰"惊"。刻画新秋二

字,一开头已说尽。秋来了园林草枯叶黄,妇女忙于女工,

砧杵声闻,这是秋天的一般景色,诗人巧妙地用"几处"、

“谁家"来描写"初"字,虚中见意,既云"几处"、"谁

家"就有迟有早,有明有暗。三联再写蝉声虽有,已不是夏

日的长吟,而是发出断断续续的悲鸣;萤火时高时低地在夜

空流动。以上各句都说万物感节应候。末两句说到自己的打

算,也应随时代的变迁而行动,想再度献赋(杜甫曾献过

《三大礼赋》),可是只不过叹息一阵罢了。

这首诗脉络贯通,又处处照应新秋的新字。写诗的时间

应是在听到肃宗即位之后,所以才有"再度献赋",以求新

主见用的想法,如果在玄宗时,诗人已献过赋,并作左拾遗,

是用不着再献的了。明确了这一点,那这首诗的"言近旨

远"的艺术方法也就更容易理解了。

首联写节序之变喻肃宗受禅即位于灵武。肃宗毕竟是新

主,安史之乱尚未平复,犹火云未敛奇峰,但毕竟新皇即位

有一番新气象,故初惊一叶风。颔联,颈联,从天时、人事,

虫鸟之微都应候赴节,喻人心思治,各展其能,为新朝尽力。

因此尾联说到诗人自己应怎样对待新的王朝就顺理成章,水

到渠成。而尾联虽欲再向新皇献赋,怎奈自己已老迈无力,

首如飞莲。”搔首飞蓬"四字有几层意思:一叹自己之年老,

二表自己之忠心,如"自伯之东,首

如飞蓬",三叹此时之

飘泊。

中秋

李朴

皓魄当空宝镜升,云间仙籁寂无声。①

平分秋色一轮满,长伴云衢千里明。②

狡兔空从弦外落,妖蟆休向眼前生。③

灵槎拟约同携手,更待银河彻底清。④

【注释】

①皓魄:皎洁明净的月色。宝:玉器的总称。

宝镜,即洁白如玉的圆镜。这一句从月亮的色和形来比喻月亮。仙

籁(lài赖):这里作"仙乐"解。这两句说,宝镜似的月亮逐步升

到天空,整个大地是一片皎洁明净的月色;这时,万籁俱寂,月明风

静,连云端里的仙乐也寂然无声了。②平分秋色:原意是比喻双

方各占一半,这里指中秋晚上,因旧历八月十五日刚好是秋季的一

半。衢:原指四通八达的道路。云衢,这里指天空中来往飘浮的

云彩。这两句说,八月十五中秋时,月亮象车轮一般圆满;它通宵陪

伴云彩,照得千里光明。③狡兔:玉兔或月兔。****月中有

白兔。傅成《拟天问》。”月中何有?玉兔捣药。”以后曾以玉兔作

为月的代称。弦:月亮象弓弦,旧历每月初八、初九日,月亮

缺上半叫上弦,二十二、二十三日缺下半,叫下弦。蟆(má麻)

:古人认为蟆能食月。这两句说,希望玉兔不要从弦外落下去。以

保持月亮的圆满;妖蟆也不要从眼前跳出来,蚀去月的光魄,使月

亮永远洁净明亮。④槎(chá查):用竹木编成的筏,此处作

“船"解。灵槎,即仙槎,汉朝张骞有乘槎过天河的故事。拟:

考虑,打算。这两句说,如果有仙槎的话,我便会邀约朋友,共同携

手去游玩,何须等到银河彻底澄清的时候。

【解说】

李朴,宋代兴国(今属江西省)人。哲宗绍圣元年进士。

这首诗从月亮的形(团圆)和色(洁白)来写

中秋明月的景色。诗人在诗中浮想联翩,对明月进行了美妙

的描绘,全诗饶有兴味。

九日①蓝田会饮

杜甫

老去悲秋强自宽,兴来今日尽君欢。

羞将短发还吹帽②,笑倩③旁人为正冠。

蓝水远从千涧落,玉山④高并两峰寒。

明年此会知谁健,醉把茱萸⑤仔细看。

【注释】

①九日: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。奇数为阳,九月逢

九,两个奇数,故叫重阳。重阳这天要登高。登高的起源是

仙人费长房同桓景有交情,一天费对桓景说:九月九日这天

应全家登高,佩茱萸可以避灾,景从之。及还,家中鸡犬尽

死。后遂留下登高这个习俗。

②吹帽:九月九日,孟嘉登龙山,风吹帽落,传为文

坛佳话。

③倩:请托。

④蓝水、玉山:都在北方,此诗作于夔州,初疑所举

之地名太远,阅《石林诗话》谓"老杜变化开阖,出奇无穷,

殆不可以形迹拘"。王渔洋《池北偶谈》也说:“诗家惟论

兴会,道里远近,不必尽含"。故此诗借夔州的蓝田联想到

北方的蓝水、玉山。

⑤茱萸:药名,佩茱萸事见注①。

【解说】

这首诗昔人的好评很多:

《后山诗话》:“孟嘉落帽,前人以为胜绝。子美九日

诗羞将短发为吹帽,笑倩旁人为正冠。其文雅旷达,不减

昔人"。《诚斋诗话》评为:“将一事翻腾作一联;又孟嘉以落

帽为风流,少陵以不落帽为风流,翻尽古人公案,最为妙法。”

《诗人玉屑》又引《诚斋诗话》云"蓝山远从千涧落,

玉山高并两峰寒,诗人至此笔力多衰,今方且雄杰挺拔,唤起

一篇精神,非笔力拔山,不至于此"。又谓:“明年此会知

谁健,醉把茱萸仔细看,则意味深长,幽然无穷矣"。

上述诸评对这首诗的章法,句意都作了中肯的分析,为

我们欣赏这首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。在诗歌的表现方法

中,有"以乐境写哀,以哀境写乐,亦倍增其哀乐"的手

法,这是说用正反映衬的方法来写,更能表现得深刻。老杜

此诗,也是以乐境来写愁境,尽管有"风流"、"旷达"的

句子,有"雄健挺拔"的句子,有意味幽长的句子,但不能

掩"悲秋自宽"的强作笑颜

的情绪,正因为有写乐境的反衬

句子,使"悲秋"二字更为突出。首句点明主题,二、三联写

“自宽"。末一联照应"老去悲秋"四字正面深化主题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