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章 千家诗14(1 / 2)

🎁美女直播

送魏万①之京

李颀

朝闻游子唱离歌②,昨夜微霜初渡河。

鸿雁不堪愁里听③,云山况是客中过④。

关城树色催寒近,御苑⑤钟声向晚多。

莫见长安行乐处,空令岁月易蹉跎⑥。

【注释】

①魏万:山东博平人,上元初登第,后改名颢,隐居王屋山,自号王屋

山人,与李白有交往。②游子: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。这里指

魏万。离歌:告别的歌。一作"骊歌",《大戴礼》载:客人临走时,唱

《骊驹》诗。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叫做"骊歌"。③听:读去声。

④过:读平声。⑤御苑:帝王的花园。苑,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

方。⑥空令:空使……,白白地让……。令,读平声。蹉跎(cuōtuó

搓驼):耽误、虚度的意思。

【解说】

李颀,东川(今四川省东部)人,盛唐诗人。

少居颍阳(今河南省许昌附近)。开元十三年(725)进士。曾

任新乡(今河南省新乡市)尉。后归东川隐居。他的诗,多

古诗和乐府,尤以五古和七言歌行见长。格调高亢,意气舒

张,而又兼有感情浓郁、音韵铿锵的优点。他以边塞诗著

名,而七律《送魏万之京》也是一首代表作。《全唐诗》录其

诗三卷。

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送行诗。诗篇将叙事、写景

和抒情熔于一炉,炼句很有特色。首联承题入笔,意思是

说,昨夜落了微霜,今晨送魏万渡河。”微霜",点明时令是

在寒秋,增添了离别的愁绪。中间二联全是悬拟之词。颔

联设想友人在途中的景况:鸿雁南归,游子北上,最易惹动

乡愁;云山过眼,行色匆匆,无意观赏流连。颈联设想友人

到达京城长安后的情景:寒气催使树色转枯,钟声多在黄昏

敲响。”关城"和"御苑",意在坐实诗题中的"京"字。诗句

不说寒秋促使树叶变色,而说"树色催寒",活脱的语言句法

加强了诗的情味。尾联向友人表示劝勉之意:不要把长安

看成是行乐之处,在那里虚度年华。见出诗人与魏万友情

的深厚。

望蓟门①

祖讠永

燕台一望客心惊②,笳鼓喧喧汉将营③。

万里寒光生积雪,三边曙色动危旌④。

沙场烽火⑤连胡月,海畔云山拥蓟城。

少小虽非投笔吏,论功还欲请长缨⑥。

【注释】

①蓟(jì记)门:当时幽州的治所,唐朝时是北面的重镇。又,蓟门

一作关名,在居庸山中,即今居庸关,形势十分雄伟。②燕台:即

幽州台,为燕昭王所筑,在今北京市大兴县东南。客:诗人自称。

③笳:胡笳,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,类似笛子。鼓:战鼓。这

里都指军中的乐器。汉将营:这里指唐军统帅的营帐。④三边:古

称幽、并、凉三州为三边。这里指范阳节度使的治辖范围。危旌:高

高飘扬的旗帜。⑤烽火:古代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。夜间举

火叫"烽"。⑥二句表现了作者有慨然从军以报国的志愿。投笔

吏:东汉班超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,一天,他投笔叹道:“大丈

夫当立功异域,安能久事笔砚间乎!"后来从军,立功封侯。请长缨:

西汉终军出使南越,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:“愿受长缨(绳子),必羁南

越王而致之阙下。”后来他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。

【解说】

这首诗写出了蓟门的雄伟形胜,表达了诗人从戎报国

的豪情壮志。首句起得突兀得势,说自燕台望蓟门,使人顿

生振奋之感。”惊",用字警策,反映受到强烈刺激后的精神

状态。以下五句写望中所见,先看到汉将(即唐将)的军营,

喧喧的笳鼓声带来了紧张热烈的气氛;次写在万里积雪的

背景上,曙色中旌旗在飘动。而"沙场烽火"、"海畔云山"二

句又进一步烘托了蓟门的环境。这五句有实写,有虚写;有

声音,有色彩;有近景,有远景。给人们一种鲜明的层次感

和纵深感,充分写出了蓟门一带壮美的山川形势和强大的

国威、军威,反映了盛唐时期的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。尾联

是抒情,表示了自己爱国的意愿和抱负。全诗从"望"字生

发开去,落笔在军事

上,写得意境开阔,气象雄浑。

蜀相①

杜甫

丞相祠堂②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③。
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④。

三顾频烦天下计⑤,两朝开济老臣心⑥。

出师未捷身先死⑦,长使英雄⑧泪满襟。

【注释】

①蜀相:指诸葛亮。公元221年,刘备在成都称帝,国号蜀,任命

诸葛亮为丞相,故称。②丞相祠堂:今称武侯祠,在成都市南郊,为

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。③锦官城:代指成都。注已见前。柏

森森:《儒林公议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等书记载,武侯祠前有大柏树,相传

是诸葛亮亲手栽种。④空好音:徒然有悦耳的声音。⑤这句是

指诸葛亮隐居南阳时,刘备曾三次登门请教振兴汉室的事情。三顾:

三次拜访。频烦:多次地烦劳。天下计:指统一天下的谋略。⑥这

句称颂诸葛亮先后帮助刘备、辅佐刘禅的忠心。两朝:指蜀先主刘备

和后主刘禅两代。开济:开,是开创基业,济是匡济艰危。老臣心:指

诸葛亮尽忠蜀国,不遗余力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的精神。⑦这句

是指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没有成功而病故的事。陈寿《三国志·蜀

志·诸葛亮传》记载,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(234),诸葛亮统率大军,

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,八月病死在军中。⑧英雄:指

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。

【解说】

这是一首咏史之作。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)十二月,杜

甫结束了寓居秦州、同谷(今甘肃省成县)的颠沛流离生活,

到了成都。第二年春天,探访诸葛武侯祠,写下了这首绝

唱。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,诗人痛感朝廷缺少象诸葛

亮这样的匡时济世之才,所以在《蜀相》中表现出对开创基

业、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和推崇的感情,反映了他渴

望革新朝政的政治热情和进步思想。首联自问自答。”寻"

字除表明是专诚来访,还透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

缅怀之情。颔联写祠堂内景。”自"、"空"二字下得好,既含

有碧草与黄鹂并不解人事变迁和朝代更替的意思,又慨叹

人们对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事业有所遗忘。颈联以议论入

诗,并不失情韵,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说:“句法如兼金铸成,

其贴切武侯,亦如熔金浑化。”(《读杜心解》)尾联表明对诸

葛亮事业未成的无限痛惜之情,感情真挚动人,收束得既有

精神,又有余味。这首诗成功地描绘出丞相祠堂的特定环

境,准确地选取了森森的古柏、映阶的碧草和隔叶的黄鹂这

些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,用来烘托寂静、肃穆的氛围,

借以表达诗人凭吊前贤的心境。此外,颈联高度概括也是

本诗语言的一个特点。

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

杜甫

剑外忽传收蓟北②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
却看③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
白日④放歌须纵酒,青春⑤作伴好还乡。

即从巴峡穿巫峡⑥,便下襄阳向洛阳⑦。

【注释】

①官军:唐朝政府的军队。河南、河北:指黄河南北的相、卫、恒、赵

莫、幽等州。②剑外:剑门关以南的地方。这里指梓州。蓟北:今河

北省北部。当时曾是安禄山、史思明叛军的老巢。③却看:犹言再

看,还看。却,与下句漫字相对。④白日:白天。⑤青春:山青水秀、

草木萌发的春天。⑥巴峡:今四川省重庆市以东的巴江之峡。巫

峡:长江三峡之一,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。峡,读入声。⑦襄阳:今

属湖北省。洛阳:诗人自注。”余田园在东京。”东京,即洛阳。

【解说】

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正月,官军先后收复洛阳、相州、

幽州等河南、河北地方,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。

杜甫因避川西兵乱,这时正流落在梓州(今四川省三台县),

当他听到收复的消息,欢喜若狂,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。
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胜利消息后的喜悦兴奋心

情,也是为国家、人民得以摆脱长期战乱而高兴。开篇点

题,"剑外"二字即包含着远客他乡的无限感慨。”忽传"表

明消息来得突然,出人意料地快。见出消息

大得人心,不胫

而走。”初闻"句突出刹那间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。颔联用

妻子儿女的无愁衬托自己的喜极忘情,以致乱卷诗书,手舞

足蹈。颈联从狂喜写到狂想,想到痛饮,以庆祝胜利;想到

还乡,趁着有春光作伴!他甚至连还乡的路线都设计好了,

这就是尾联所说的先走水路、然后再走旱路直奔洛阳的计

划,表现了迫不及待的心情。全诗热情奔放,淋漓痛快,所

以浦起龙说它是杜甫"生平第一首快诗"。王嗣奭说:“此诗

句句有喜跃意,一气流注,而曲折尽情,绝无妆点,愈朴愈

真,他人决不能道。”(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引《杜臆》)可以说

是准确地道出了本诗的艺术特色

。另外,本诗八句,却六句

做对,明自如话,也可见出杜甫工力。

登楼

杜甫

花近高楼伤客心,万方①多难此登临。

锦江春色来天地,玉垒②浮云变古今。

北极朝廷终不改③,西山寇盗莫相侵④。

可怜后主还祠庙⑤,日暮聊为梁甫吟⑥。

【注释】

①万方:犹"万邦",指天下各地。②玉垒:山名,在灌县西。③这

句是说朝廷巩固如北极星之不可移易。此指广德元年吐蕃陷长安、

立广武主为帝,其后不久郭子仪复西京,代宗回京之事。④这句意

在警告吐蕃不得侵扰西山。按,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、维、保诸

州及云山薪筑二城,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,故剑南、西川诸州也没

于吐蕃。西山:指岷山山脉。寇盗:指侵扰西山的吐蕃军队。⑤

此句意谓蜀后主虽昏庸门音弱,因得诸葛亮辅佐,今天仍有他的祠庙。

可怜:说明渺小、微不足道。后主祠庙在成都锦官门外刘备庙两侧。

⑥这句是说,傍晚时姑且吟唱诸葛亮所喜爱的《梁甫吟》曲。表现对

诸葛亮的怀念: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亮躬耕陇亩,好为《梁

甫吟》。”

【解说】

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十月,吐蕃陷长安,立广武王李

承弘为帝;代宗出走;郭子仪复西京,始回京。同年十二

月,吐蕃陷松、维、保三州。在这背景下,杜甫写了这首登高

抒怀之作。

首联写春日登楼,触景生情,引出"万方多难"的感伤,

为全诗奠定了悲壮情调。颔联写远眺,是寓情于景。说锦

江春色与天地俱来,玉垒山的浮云随古今而变幻,意境十分

壮阔,似乎把人事代谢、风景不殊的感慨全都蕴含在内。颈

联承"万方多难"来,咏眼前时事,又抒发感慨,庆幸西京的

收复,同时对吐蕃的侵扰提出警告。尾联绾到登楼,怀古抒

慨,由所见后主祠庙联想到辅佐后主的诸葛亮,字里行间流

露出深切的怀念之情,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怀抱。全诗

写景抒怀熔为一体,行文章法,曲折顿挫,是杜甫的名篇。

阁夜①

杜甫

岁暮阴阳催短景②,天涯霜雪霁寒宵③。

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④影动摇。

野哭千家闻战伐⑤,夷歌几处起渔樵⑥。

卧龙跃马⑦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⑧寂寥。

【注释】

①阁夜:西阁之夜。此诗集中描写了西阁夜景和览景而生之情。

②阴阳:指日月。短景:时光流驶,余日无多。③天涯:指流落之

地,即夔州。霁:天气放晴。这里指霜雪停止、消散。④星河:银

河。⑤战伐:指崔旰、郭英、杨子琳等的互相残杀,蜀中大乱,连

年未息。⑥夷歌: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。渔樵:渔,捕鱼;

樵,打柴。这里指唱歌的人。⑦卧龙:指诸葛亮。《三国志》载:“诸

葛孔明,卧龙也。”夔州存有传说中诸葛亮"八阵图"的遗迹。跃马:

指汉公孙述。他自称白帝,白帝城即公孙述所筑。左思《蜀都赋》:

“公孙跃马而称帝。”⑧漫:这里是听任、任凭的意思。

【解说】

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(766)冬,诗人寓居夔州西

阁,衰年岁暮,寒夜难眠,乃赋此诗,寄托自身天涯沦落之感

和对战乱中饱尝苦难的人民的同情。首联以精工的对句点

明时令和地点,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,写出了羁旅他乡的苦

况。”岁暮",明写一年将尽,暗含已届衰年之意。

颔联描述

雪霁后阁夜所见所闻:五更鼓角,军声凄厉悲壮,这是所闻;

三峡江流,银河倒映水中,这是所见。语言伟丽,形象鲜明。

颈联接叙异乡情事:一闻战伐,则千家野哭,可见战死者之

多;几处夷歌,却出于渔樵之口,反映习俗之变。这都是诗

人最伤心的。尾联借咏近地古人遗迹以抒感,意谓象诸葛

亮和公孙述那样雄心勃勃的古人,到头来都不免一抔黄土,

那么,自己的"人事"、"音书"纵然寂寥,又何必管它呢?这

表面是自我宽解,实是愤语。

登高

杜甫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①清沙白鸟飞回。

无边落木②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③多病独登台。

艰难苦恨繁霜鬓④,潦倒新停浊酒杯⑤。

【注释】

①渚:水中小洲。②落木:落叶。③百年:指诗人一生。④艰

难:兼指自身遭际的不幸和国势的艰危。繁霜鬓:白发增多,如繁霜

着鬓。⑤潦倒:衰颓、失意。浊酒:味薄的劣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