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说】
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,大约写于代宗大历二年
(767),当时诗人在夔州,正患肺病。全诗通过秋景的描述,
抒写年迈多病、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愁苦。首联连举风、
天、猿、渚、沙、鸟六种景物,并用急、高、哀、清、白、飞等词
语来修饰,点明了节序和环境,烘染了浓郁的秋意。颔联一
写山,一写水,一为远望,一为俯瞰,景物萧疏,意境深远。颈
联含意丰富:写远离故乡,长期飘泊,而暮年多病,举目无
亲,秋季独自登高,不禁满怀愁绪。这两句词精意炼,极见
语言工力,自然逼出下联。尾联意思是:国势艰危,仕途坎
坷,年迈和愁苦使得须发皆白;而因疾病缠身,新来戒酒,所
以虽有万端愁绪,也无法排遣。诗篇全用工妥的对句,一气
流转;前半首写景,后半首抒情,情从景生,情景交融;格调
沉郁,气象雄浑。是杜甫七律中的重要作品。
又呈吴郎①
杜甫
堂前扑枣任②西邻,无食无儿一妇人。
不为困穷宁有此③?只缘恐惧转须亲④。
即防远客虽多事,便插疏篱却甚真。
已诉征求贫到骨⑤,正思戎马泪盈巾⑥。
【注释】
①又呈:在写这首诗以前不久,杜甫曾有《简吴郎司法》的诗送给吴
郎,所以这首题为"又呈"。呈,恭敬地送上去。吴郎:名不详,是杜
甫的亲戚,当时在州府里任司法参军。②任:听任,不加干涉。
③宁有:怎会有,岂会有。此:指妇人打枣一事。④转须亲:皮而要
对她亲切。⑤征求:征收赋税,指官府对老百姓的搜刮。贫到骨:
指因被剥削,而穷到极点,一无所有。⑥戎马:指战争。当时吐蕃
入侵,西北边境不宁。盈:满。
【解说】
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),杜甫从夔州瀼西迁居东屯,把
瀼西草堂借给来自忠州(今四川省忠县一带)的亲戚吴郎。
杜甫到东屯后,写此诗相赠,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西邻那位孤
苦无依的妇女到堂前打枣,表现了诗人同情贫苦人民的深
厚感情。
诗篇首联径直提出任凭西邻妇人在堂前扑枣,因为她
“无食无儿",孤苦伶仃,极端贫困,扑枣是为了充饥。颔联
是推想妇人可能因为害怕而不敢去打枣,所以劝吴郎对她
要和气可亲。”转须亲",表现出诗人对贫苦百姓关心备至
和体贴入微。颈联措辞极其委婉,意思是:妇人对你这位远
客有戒心虽说是多余,不过你插上几根篱笆却是事实,象是
真的要防止她打枣了。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
偷窃,而诗人却反说是妇人多事,这样写可以不伤吴郎的自
尊心,使他易于接受意见,用心实在良苦。尾联是说:妇人
平日曾说官府的赋税使得她穷到极点,而自己想起重赋是
由于连年征战,不禁泪湿衣巾。这两句道出人民贫困的根
源,是从大的方面开导吴郎,见出诗人胸襟的广阔。本篇语
言平易朴实,用意亲切恳挚,中间二联全用气势贯畅的流水
对,并恰当地选用较多的虚词,使得语气更加委婉。运用格
律极严的诗体,叙事议论,以代书简,
并且运用得如此自如,
可见老杜不愧是精于诗律的大家。
晚次①鄂州
卢纶
云开远见汉阳城,犹是孤帆一日程。
估客②昼眠知浪静,舟人③夜语觉潮生。
三湘④愁鬓逢秋色,万里⑤归心对月明。
旧业⑥已随征战尽,更堪江上鼓鼙声⑦。
【注释】
①次:停驻,这里指泊舟。②估客:商人。③舟人:船家。④三
湘:究指何地,诸说不同。已见王维五律注。疑此处泛指荆湘一带。
⑤万里:诗人家住蒲州(今山西省永济县),距鄂州很远,所以说"万
里"。这也是夸张的说法。⑥旧业:指田园家业。⑦江上鼓鼙声:
疑指永王李磷引水兵东巡事。按,至德元载十二月,玄宗子永王李磷
镇江陵,以为安史叛乱,惟南方完富,故引兵沿江东下,欲据江南以
图安史,而为吴郡采访使李希言所阻,因而发生与江淮地方军队的战
事。时肃宗又下令讨伐李璘,后兵败,逃至大庾岭死。
【解说】
据诗题下原注"至德中作",知这诗是肃宗至德年间
(756-758)诗人避乱南游期间晚泊鄂州时作。鄂州,唐时
属江南道,治所在江夏(今湖北省武昌市)。诗的内容主要
是抒写感时伤乱的情怀。首联点明"晚次"的地点是在距离
汉阳城尚远的长江南岸,遥望汉阳,一日可到。颔联写船上
生活的感受。因看到估客昼眠安稳,故知风平浪静;听着
舟子相呼告语
,自己也觉出是在涨潮了。这一联是为人传
诵的名句,写得情境如画。”知"字和"觉"字透出诗人旅途
中心境不宁、难以成眠的情状。见出文笔的细腻和生活气
息的浓厚。颈联抒怀,表明因伤老思乡而不堪逢秋,不堪对
月。”秋色"正应第三句的"昼"字,"月明"又应第四句的"夜"
字。语言缜密,意境凄清。尾联说不但征战方殷,家业荡尽,
有家难归,更何况江南也不安定,也有了鼓鼙之声。这就把
感时伤乱的意思又推进一层。
西塞山①怀古
刘禹锡
王濬楼船下益州②,金陵玉气③黯然收。
千寻④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⑤。
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今逢四海为家⑥日,故垒⑦萧萧芦获秋。
【注释】
①西塞山:三国时东吴西部江防要塞。已见韦应物五言绝句注。
②王濬(jùn俊):西晋人,字士治,官至益州刺史。司马炎伐吴时,王
濬为龙骧将军。楼船:战船,上有层楼。益州:治所在今四川省放
都市。③金陵王气:指吴国的气运。金陵,即今江苏省南京市。王
气,古人迷信,认为帝王所在的上空有一种特殊云气,国亡则"王气"
消散。④千寻:形容极长。寻,古代长度单位,八尺为寻。⑤降
幡(fān番):降旗。石头:石头城的省称,即金陵。⑥四海为家:四
海归于一家,即天下统一。⑦故垒:旧时的营垒,此指西塞山。
【解说】
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作。长庆四年(824)秋,刘禹锡
由夔州赴和州(今安徽省和县)任,途经西塞山,有感而发,
写下了这首诗。前四句概括史实,应题面"怀古"。公元279
年,晋武帝为统一全国,兴兵伐吴。王濬大造楼船,于太泰
元年(280)正月率水师自成都出发,沿长江直下,东吴皇帝
孙皓在长江要害处以铁锁横截之,进行抵抗。晋军用火炬
烧熔铁锁,沉入江底,一举攻下了东吴都城金陵,同年三月
孙皓投降。首联中的"下"字和"收"字相呼应,一写王濬水
师锐不可当的气势,一表孙皓政权迅速瓦解的形势。后两
联由怀古兴慨。颈联带过六朝的兴亡替废,隐然有人事代
谢、此山依旧之感。尾联承人事代谢,说当今天下一统,
四海为家,面对往代的萧萧故垒,不禁兴叹。这叹息自然
也暗含着对大唐帝国前景的隐忧,有"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
昔"的感伤情绪。此诗成功地将历史事件的典型情节化为
鲜明的形象,用来表明题旨。此外,活脱的章法如行云流
水,以含蓄的诗情表现深刻的内容,叙事、写景和抒怀通体
浑成,都是本诗显著的写作特色。
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
刘禹锡
巴山楚水②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③身。
怀旧空吟闻笛赋④,到乡翻似烂柯人⑤。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今日听君歌一曲⑥,暂凭杯酒长精神⑦。
【注释】
①酬:酬答,答谢。乐天:白居易字乐天。②巴山楚水:泛指四川和
两湖一带。③弃置:抛弃,指被贬谪。④此句意谓,怀念亡去的
旧友,虽吟诵闻笛兴感的《思旧赋》,也只是徒增感叹而已。空吟:徒
吟。闻笛赋:指曹魏末年向秀的《思旧赋》。《晋书·向秀传》载:向
秀的友人嵇康因不满司马氏夺取魏政权而被杀,后来向秀听到嵇康
旧居的邻人吹笛,非常感慨,便写了《思旧赋》追念嵇康。⑤翻似:
倒好象。烂柯人:诗人自况。《述异记》载:晋代人王质进山砍柴,看
两个仙童下棋,棋还没有下完,自己的斧柄已经腐烂。回到家乡,才
知世上已过百年,相识故交都已死去。诗人用这个传说表达世事沧
桑之感。⑥君:指白居易。歌一曲:指白居易作的《醉赠刘二十八
使君》一诗。⑦长精神:振作精神。
【解说】
唐敬宗宝历二年(826),刘禹锡被朝廷召回,离和州刺
史任北返洛阳,途经扬州时与白居易会面。宴席上,白居易
写了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一诗,对刘禹锡长期被贬表示同
情,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酬答他。首联概述自己的不幸遭
遇,表达了愤慨之情。”巴山楚水",指朗州、连州,夔州、和
州等地;"二十三年",是表贬官生活的漫长。自唐顺宗永贞
元年(805)到这次回朝,前后度过了近二十三年被弃置的凄
凉生活,所以言下不免感伤。颔联借用历史故事和传说,表
示对同遭贬谪的旧友柳宗元、韩泰等人的思念,抒发人世沧
桑、世事蹉跎的感慨。意思是说:怀念故人,只能空吟《思
旧赋》;回到乡里,就象恍若隔世的烂柯人。颈联是对白居易赠诗中"举眼风光长寂寞,满朝官职独蹉跎"的答语,两句
诗借助形象,言明事理,久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。尾联则
回扣题面,表示对白居易赠诗设酒一番盛情的谢意。诗人
虽自比为"沉舟"、"枯树",但情调并不沉沦衰丧。他受到千
帆竞发和万木逢春的蓬勃兴旺景象的感染,再加上友人诗
酒的激发,不禁豪情顿生,精神得以为之一振。”暂凭",表
明非自己先已豁达。”长精神"三字,既是自勉,也是对白居易一番好心的回答。
钱塘湖①春行
白居易
孤山寺北贾亭西②,水面初平云脚③低。
几树早莺争暖树④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最爱湖东行不足⑤,绿杨阴里白沙堤⑥。
【注释】
①钱塘湖:即西湖,在今杭州市。②孤山寺:位于西湖中后湖与外
湖之间的孤山上,是南北朝时陈朝天嘉初年所建。贾亭:又名贾公
亭,唐德宗贞元年间杭州刺史贾全所建。今已不存。③云脚:指飘
流的云气。④暖树:向阳的树木。⑤足:读入声。⑥白沙堤:
即白堤,一名断桥堤,唐朝以前就有了。
【解说】
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(823或824)白居易任杭州刺
史时写的,描述了初春游览钱塘湖时所见美景,表现了诗人
对西湖万物萌生的春天的热爱。
孤山在西湖北半部,象一个岛屿浮在水面。那里的风
景是西湖的最佳处,同时也是观赏整个西湖风景的最佳处。
此诗即从此处写起。诗人从孤山寺北贾亭西开始向白沙堤
方向行游,边走边看。首联即点明行游的起点和初春时湖
水平明青山白云倒映其中的迷人景色。中间二联描绘游湖
时俯仰所见的景物。早莺、新燕是报春的使者;乱花、浅草
是江南初春的信息。这些景物都是西湖初春时最鲜明的特
色。诗句中"几处"、"谁家"、"渐欲"、"才能"等词语下得极
好,它处处暗示这是赏春行游,而不是在静止地观察景物。
尾联以咏叹白沙堤的美景作结。全诗采用白描手法,以写
湖开篇,以写堤收束,中间四句铺写湖堤周围的景物,结构
严谨,布局有序;语言清新自然
,平易晓畅。很能体现出白
诗的艺术风格。
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
柳宗元
城上高楼接大荒②,海天愁思正茫茫。
惊风乱飐芙蓉水③,密雨斜侵薜荔④墙。
岭树重遮千里目,江流曲似九回肠⑤。
共来百越文身地⑥,犹自音书滞一乡⑦。
【注释】
①寄漳、汀、封、连四州:寄给漳州刺史韩泰,汀州刺史韩晔,封州刺史
陈谏,连。州刺史刘禹锡。四州:指四州刺史。②大荒:辽阔的荒野。
③飐(zhǎn斩);吹动。芙蓉:荷花。④薜(bì毕)荔:一种常绿的
蔓生植物。⑤九回肠:形容肠的曲折,表明人的悲哀到了极点。司
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肠一日而九回。”回:转。⑥百越:种族名,也
叫百粤。文身地:指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文身:在身上画花纹。古
代相传越人有断发文身的风俗。文:同"纹"。⑦滞一乡:指音信通
不到他乡(暗指四州)。滞,不通。
【解说】
唐宪宗元和十年(815)夏,柳宗元由永州司马改任柳州
(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)刺史。十年前同时被贬的故交
韩泰、韩晔、陈谏、刘禹锡这时也都分别改任漳州(今福建省
漳州市)、汀洲(今福建省长汀县)、封州(今广东省封川县)、
连州(今广东省连县)刺史。这些州郡仍是边远地区。柳宗
元到柳州后,登上城楼,感怀彼此的身世,便写此诗寄给四
位刺史,以抒幽愤。
首联写登楼。高楼与大荒相接,有渺远难测的感觉;遥
望海天,感到愁思茫茫,无穷无尽。这两句总领全篇,为全
诗奠定了基调。颔联写近景。芙蓉和薜荔都是屈原曾经吟
咏过的香花芳草,它们却受到了惊风和密雨的摧残,暗喻自
己和朋友们的悲惨命运。颈联写远景。说岭树把遥望朋友
的目光遮断了,江流曲曲折折就象那萦回的愁肠一般。在
诗人痛苦的眼光里,自然景象都染上了感情色彩,有象征的
意味。尾联以感慨作收,说就在朋友们任职边荒的情况下,
仍然彼此不通音信,这就把彼此的贬谪生活的孤独寂寞、悲
苦凄凉都传达出来了。这诗感情沉痛缠绵,寓情于景,极富
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