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河之事,就这样推行下去了。
在杨广的强势下,朝臣自然不敢反对。他们已经能够想象,如果那王山亭不能把事情办妥,会落得何等境地。
没有人愿意以身犯险,倒不是说大隋没有这样的干臣。只不过,这样的人大多被杨广清除在朝堂之外了。
杨坚治理天下,麾下亦是人才济济,但他留下的人,未必能够得到杨广看重和任用,这就是差别。
朝会散去。
大殿之中只留下杨广和宇文化及,以及刚被任命为开河总管的麻叔谋三人。
杨广目光扫过,他颔首说道:
“麻叔谋,朕对你委以重任,将开河之事交给你,你可不要辜负朕的信任。
朕等不了十年,朕给你三年时间,不惜一切代价,都要将运河给朕修好,你能否做到?”
听得杨广之言,麻叔谋却没有犹豫,他表情无比认真,拱手答道:
“启禀陛下,末将定不负陛下信任,在三年之内挖通运河。”
这个答案,让杨广颇为满意,他招了招手,说道:
“好,那朕就等你的好消息了!”
麻叔谋告辞而去,并没有纠结太多。
一方面,他不知道开河的难度与艰辛。
另一方面,在他看来,如果进度拉不上,大不了多招些民夫,多点开工,总能赶上的。
在麻叔谋离开后,杨广眯着眼睛,似乎在回想着什么,缓缓道:
“宇文化及,等到运河开通之后,朕想要乘龙船,下江南。若是一直待在深宫之中,实在是太无趣了,非朕之所愿。”
宇文化及神色微怔,却很快明白了杨广的意思。如果杨广想要乘龙船下江南,如今缺的不只是运河,还有龙船。
他连忙拱手道:
“如今大隋繁富,陛下若是乘龙舟巡视江南,乃天下之幸,江南百姓之幸。陛下可以派遣大臣,前往江南草木制船。”
杨广面露微笑,他就知道宇文化及能够明白他的意思。有些话,杨广自己说出来,和宇文化及提出建议,终究是不一样的。
下一刻,杨广若有所思道:
“宇文爱卿所言有理,那你觉得,有谁可以担当大任,负责此事?”
宇文化及还真有人选,当即答道:
“臣以为,可令黄门侍郎王弘,上仪同于世澄负责此事。”
这二人,都是杨广新提拔的官员。
在宇文化及说完之后,杨广对这二人也有些印象,便是微微点头道:
“那好,就让他们去吧,不过,朕打算让你总揽此事,如果有什么消息,宇文化及你再来禀报朕,如何?”
宇文化及自不敢怠慢,连忙拱手应下。
——
江曲县。
这里已经成为单进长时间驻所了。
自从单进等人从林邑国回来,也过去了半年左右时间。
在这些天,单进的日子过得颇为舒坦。
当然了,这并不代表他什么都没做,事实上,单进的生活还是十分充实的。
虽然他很少参与练兵之事,统领兵马的重任,大多交给了王伯当等人。
而王伯当也乐在其中,他本就是文武双全之类,当初他考入朝廷,原本想要大展拳脚,结果却被官场黑暗所逼退。
原本王伯当都觉得,自己这一辈子恐怕就这样了。能够在逍遥快活一事,倒也不算什么坏事,总好过事事受到拘束。
只不过,有时间回想起来,总觉得有些不甘。明明他才华横溢,却不如那些贪官污吏,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但此刻,王伯当不需要考虑这些。虽然他并非朝廷登记造册的官员,但他跟着单进,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,实现目标。
从东平府开始,他就做了很多事情,推行改革,打击世家大族。这都是王伯当以往就想做,却没有做到的事。
在这种情况下,是什么身份反而其次,王伯当并没有放在心上,他兢兢业业,没有半分松懈,做好自己分内之事。
原本这些兵马,就是从百越各部里挑选出来的精锐。如今经过王伯当的操练,他们的精锐程度更胜一筹。
只不过,训练终究只是纸上谈兵,想要让他们变得更强,拥有更强大的战力,唯一的途径就是战场上的磨砺。
如果没有经历战场上的风霜,一支军队就不可能拥有无畏的勇气。
当然了,这都是后话,单进可没有操之过急。如今的岭南之地,已经完全安稳下来,他总不可能去没事找事。
而除了最开始的五千人,单进也是征召了一批新兵。他并没有过分爆兵,加上这些新兵,单进直接掌控的也就万人。
别看单进兵马不多,但冯盎和杨世略,或者其他百越首领,都不敢有半分逾越,他们对单进无比敬畏。
因为他们很清楚,单进威压岭南,靠的不是麾下的兵马,而是他自己的实力。
正如单进刚到岭南之地时,他麾下也就单雄信等人,以及少量亲随,却硬生生解决了杨世略,战力何其惊人。
此后,又带人南下镇压了林邑国。
哪怕有些事,单进没有直言,但冯盎和杨世略却不可能毫无察觉。
总之,只要单进还在岭南之地,就无人敢放肆。包括冯盎等人在内,他们都明白,任何人胆敢招惹单进,必然死得很惨。
事实上,如今岭南的稳定,也不只是单进的威望。更是因为,单进推行的那些改革,已经初见成效。
先前,单进利用单雄忠的手段,因地制宜,让百越部众种植了一些经济作物,有些东西短时间无法看到成效。
但还有一部分,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收获。其中就包括了单进从林邑国带回来的占城稻。
单进在将稻种带回来之后,便是立刻让人将之播种。经过这段时间的耕耘,第一批占城稻已经收获。
还真别说,这占城稻确实有独到之处,完美契合岭南之地的环境,在最南方亦是能够做到一年三季。
哪怕是岭南之地的北方,也能一年两季。
原本一年只能种一次的粮食,现在一年可以种两次三次,对于百姓来说,这自然是天大的好消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