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把浙江盐场吃下,算个六千万两不过份吧?即便经营上没有太多的收益,光是资产的增值就近乎翻倍,这还是没有考虑溢价的因素。
你现在投入一两银子,未来几年,至少价值二两,甚至更多!”
有人问道:“总管,您的意思我们懂了,我们也认可您的说法,可这只是纸面富贵啊,要换钱时内务府收吗?”
姜黎笑道:“一俟打退了清军,内务府将设立股子交易所,将每股拆分成一百股,面值十两,随行价交易。
大家若看好盐业总公司的未来,可从别人手头购进股子,不看好,清仓拿着银子走人,内务府全程不干预,按市场价成交,赚了是你们的,亏了也别来找我。”
吴慎言问道:“总管为何笃定清军来攻?”
姜黎道:“江南乃财赋重地,清廷占了河北、河北与山东,就算将来把关中也纳入囊中,可这些地方,十几年来天灾人祸不断,早绝了收,满清不向江南用兵,难道吃土?”
吴慎言又道:“总管所言甚是,那么,战败了该当如何?”
姜黎幽幽道:“吴老不见临清、济南之屠?守不住扬州,大家一起为大明殉国便是!”
席间沉默下来。
有临清与济南殷鉴在前,太子一旦战败,谁敢保证清军不会屠城?盐商又因其巨额财富,必然第一个遭殃。
没有谁会天真到以为投降,就被满清放过。
而且姜黎的话里行间,隐隐透着股威胁的意味,大体可视作谁敢投清,我就杀谁!
到了这一步,话已经讲死了,不认购,就是与太子为敌,与他姜黎为敌,与城外驻扎的三万士卒为敌。
诸多目光望向了吴慎言、黄明经与梁有道。
“老夫认购一千股!”
吴慎言突然高高举手!
“好,吴老将来必不后悔!”
姜黎大声叫好。
有吴慎言带头,黄明经与梁有道都知道要掏银子了,出了银子,就是和内府务,乃至于太子捆绑在一起。
本来南京排斥太子,他们对太子也没太大的信心,但是去淮安抢劫了一遭还能全身而退,这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价扬州驻军的战斗力。
况且他们也认可姜黎的说辞,盐业公司的规模,会随着太子的胜利而壮大,这个时候购买,确实划算。
“黄某认购五百股!”
“梁某也认购五百股!”
黄明经与梁有道双双举手。
“汪某认购四百股!”
“张某认购四百股!”
“郭某认购四百股!”
……
商盐们踊跃认购,最少都是认购一百股,在场数十位盐商,合计认购七千六百股,总计七百六十万两白银。
高一功等人惊呆了!
轻轻松松大几百万到手,还是拿海边不值钱的芦苇荒滩充数,这是逆天手段啊。
其实七百六十万两白银对于李自成真不多,但盐商是心甘情愿掏银子,这是李自成断然不及,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姜黎。
入了股,就相当于靴子落地,盐商们心绪大定,气氛活跃起来。
席间觥筹交错,曾经的不愉快没人提,不时有盐商向姜黎敬酒,高一功也搂着美人儿喂酒,还嚷嚷着张鼐不上道,让那姑娘主动些。
慧英面色苍白,到底是谁抵受不住美色的诱惑,已经一目了然。
“各位,各位!”
姜黎借着酒劲,唤道:“我想问一问大家,对扬州的印象如何?”
很多人没有多想,吹嘘扬州如何好,列举扬州特色,诸如扬州瘦马,竹枝词,盐业等等。
姜黎问道:“扬州与南京相比,又怎样?”
“这……”
众人相互看了看。
黄明经沉吟道:“总管爷,南京是皇都,非扬州可比,可论起财力,扬州未必逊于南京!”
“不错!”
很多盐商面带傲色,根本不把南京放眼里,但他们忘了,纵然南京商人普遍不如盐商有钱,底蕴却非盐商能比。
南京的云锦是独一份,钟表业也初具规模,只是在清军南下之后,南京钟表业迅速消亡,康熙玩的是进口货,让人误以为明代与同期西方的差距很大,其实不是这样。
而且苏州眼镜业也非常出名,工匠以水晶为镜片,可以打磨老花镜与近视眼镜,甚至还能制造火炮上的光学瞄准系统。
这一切,也随着清军南下,湮灭在了历史长河当中。
明清换代,不仅仅是文化上的阉割,还是科学技术的浩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