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珏果然很有天赋,林渔教多少,他就记住多少,少有隔一天就忘记的事情发生。
要不是林渔顾忌他的身体,把控学习进度,十分怀疑这位能把书背下来。
这般高的天赋,不读书反倒浪费,再者,在这个念头想要出人头地,读书就是第一等的路。
只是要读书,到底要不要留在临州。
临州如今的知州马有才,就是剧情中买下林珏给儿子当书童,发现他天赋后收为义子,一辈子用恩情控制要挟的人。
再者,朝堂诡谲,将来新帝登基,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,很是杀了一批。
“爹,这些能收起来了吗?”林珏开口问道。
林渔一看,伸手一起叠起来:“珏儿,你说我们回原籍好不好?”
林珏顿住了。
“落叶归根,如今天下大定,想必沧州也已经安稳,不如我们从临州回去,说不定还能寻到一二熟人。”
哪知道一听这话,林珏的眼泪就开始往下掉。
林渔吓了一跳,连声安慰:“不想回去就不回去,别哭。”
林珏吸了吸鼻子:“不是我想哭,我只是不想把娘一个人丢在这里。”
“如果我们都走了,还有谁会记得她,每年清明谁会给她上坟祭祀。”
林渔叹气,到底是他想太少了,忘记了林母去世还不足半年。
他毕竟不是原主,对林母也是愧疚感叹多过记挂,一时忘记她被葬在临州。
新坟三年之内不宜再动土,真要换地方也得再等三年。
很快,林渔就说:“罢了,既来之则安之,临州也挺好的。”
林珏这才不再哭了。
只是既然要在临州常住,只靠着抄书挣钱却不够,抄书的钱够他们日常生活,但也就是生活,后续林珏要读书,光是置办读书的东西就得不少钱。
更别提后续上京赶考,这都是花费巨大的。
古代人能读书的,家中都有横财,否则光是纸笔就能把一个家庭压垮。
林渔既然要送孩子读书,自然早早的盘算起来。
士农工商,华朝对商人的限制极多,一旦入商籍后人都不能读书。
再者林渔原本有童生的功名,虽然这童生是前朝的,如今已经做不得数,但识字却不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