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华枫和温云茵两人,为这首曲子填了第一稿歌词,并为歌曲取名《青山之歌》。
拿到曲谱和歌词后,葛希瑶坐在座位上哼唱。她的同桌张睿琦听见了,随口建议道:“既然都搞原创歌曲了,不如再把阵仗弄大一些。《青山之歌》这标题,一看就不够吸引人。改叫《猴山之歌》怎么样,需要伴奏音效的话,稍微加一点猴子的叫声就行!”
葛希瑶一拍大腿:“好主意啊,班里不是还有潘梦影这个体操特长生吗?一边唱歌,一边让潘梦影在台上翻筋斗、让沈建这个大长腿去台上蹦蹦跳跳,也更有视觉效果!”
王笛听了葛希瑶转述张睿琦的建议,又把节目的创新性往前再推一步。
“咱们班两个半搞音乐的特长生,我吹笛子,算是传统乐器;你拉小提琴,是西洋乐器,还有胡小舞,她学的那叫什么琴来着?我忘了,太冷门,不过她已经不练了。其实吧,我并不那么喜欢吹笛子——我喜欢敲鼓,摇滚乐队里的架子鼓。不如我们再把曲子修改一下,弄个中西结合的风格?”王笛向郑子叶建议。
就这样,集思广益,钱增增即兴吹出的几段口哨,10班几位同学将其改编成了猴山的清晨、正午和晚间的主题旋律,那段“锯木头”的小提琴演奏,则是葛希瑶的主意。
听王笛说到这儿,高松然不禁会心一笑。
琴师演奏小提琴时,通常不需要时常的调整琴码的位置,但有些特定曲目需要升调降调,就需要琴手对琴弦调音。
一边调音,一边还要试着拉两下,确保音高准确。隔壁邻居不知葛希瑶在干什么,明明能拉出挺好听的曲子,却要锯木头!
便来找葛希瑶父母抱怨。
葛希瑶父母不懂拉琴的技巧,只担心麻烦,因为邻居找上门了,自然只能怪孩子:“你看看你,二表姐学习成绩好,也弹得一手好钢琴。你呢,成绩不行也就算了,拉小提琴都能拉的邻居投诉说你像锯木头!”
葛希瑶曾经和高松然抱怨过,她的父母成天拿她和家族里那些优秀的同辈兄弟姐妹比较。当时的葛希瑶非常委屈:她调琴,明明是为了能弹出更好的曲子。
是她努力向优秀的表姐看齐的过程而已,怎么能因为她努力的过程展现不够完美,就责备她的不是呢?
第172章
高松然知道,葛希瑶并没有从内心热爱拉琴。或者说,拉小提琴从来就不是她的爱好,这是家长为了能在亲戚聚会中更有面子,才让女儿学的一项特长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葛希瑶很难从拉琴的行为中获得乐趣。无论是对于她,还是她的父母,小提琴都只是一个工具——升学的工具,在亲戚面前挽尊的工具。
拿自己并不太美好的过往开玩笑,说明葛希瑶已经看开了。所以,高松然才为她感到欣慰,会心一笑。
王笛又说:“对了,高老师你之前猜田潼曦作曲。虽然这曲子不是她做的,但是田潼曦也出了力。班长说,田潼曦不仅爱睡觉,也擅长催眠——还真不错!”
高松然猜到了大半:“猴山的夜晚,猴子睡觉的时候,你敲的那一阵节奏很不同寻常的鼓点,是不是就是田潼曦给的建议?”
“对。班长还说,就连学校现在的午休铃声都是田潼曦推荐的。所以班长就问她,让她设计设计,怎么样能够更好地把夜晚的感觉体现出来?我们最开始的想法是,干脆从网上找一段伴奏,那种夏夜蝉鸣之类的。不过田潼曦说不用,只要我按照某种节奏敲鼓,就会很有夜晚的感觉。当时我也想,不会那么神奇吧!”
“结果被打脸了?”高松然戏谑道。田潼曦对催眠曲的鉴赏能力,他早就见识过了,全校困扰于午休睡不着的师生都说好。
“结果,第一次,和葛希瑶还有靳文蕾她们四个猴戏演员单独排练时,我试了试田潼曦推荐的鼓点。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?葛希瑶说,她站在那儿都差点睡着,还好没把小提琴摔地上!”
高松然乐了:“是啊,田潼曦这么神奇的才能,万中无一!对了,你刚才说你不喜欢吹笛子,喜欢敲鼓。我怎么有种预感,你的才能也在敲鼓上呢?”
见自己的爱好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认同,王笛很开心,说道:“就是吧。虽然敲鼓只是我的业余爱好,也没有得到太多人认同。我一直觉得,吹笛子太文弱了,只有打鼓才符合我内心的叛逆。”